《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主要内容是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批判。书中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展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赏析方面,鲁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个人记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朝花夕拾·琐记》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和求学经历的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从童年到青年的心路历程。文章以衍太太这一角色为起点,揭示了她伪善的面目和自私的行为,从而引出鲁迅对传统道德和教育的深刻反思。衍太太表面对孩子慈爱,实则暗中使坏,不仅让孩子置身危险之中,还教唆鲁迅做出不道德的行为,而对自己的子女却异常严格,这种两面性让鲁迅感到厌恶,最终决心远离这样的人。
文章接着叙述了鲁迅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的经历。在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鲁迅深刻体会到了当时教育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他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并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表达了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以及他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文章的第一部分,鲁迅回忆了衍太太的为人以及自己对她由亲近到厌恶的感情变化。从最初的亲近到逐渐看清她的真面目,鲁迅感到十分恶心,最终下定决心不再与这样的人周旋。这一转变,也象征着鲁迅对传统束缚的蔑视和对个人命运的掌控。
第二部分则聚焦于鲁迅在南京读书的状况,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局限性。鲁迅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这样的学堂培养不出真正的军事人才,反而造就了一些装腔作势、横行霸道的“螃蟹式的名公巨卿”。这一部分不仅批评了洋务派和洋务学堂,也对当时北京、厦门的军阀官僚们御用文人进行了讽刺。
第三部分,鲁迅讲述了自己在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的感受。这里再次反映了他对维新派的失望和不满。他用揶揄的口吻,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在学堂里读书的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能”,“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这表明鲁迅的目光转向了日本,一个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却又截然不同的国家。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简要叙述了鲁迅到日本留学前夕的几件琐碎而可笑的事。主要是描述了5名留学生如何受到亲属的阻拦,以及一位“游历过日本”的“前辈同学”如何对他们进行荒唐可笑的“教导”,结果这些教导全然无用。
《琐记》一文,通过鲁迅的亲身感受,深刻揭露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及其教育制度的腐朽性,批判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展现了他在寻求新路中不断前进的探索精神。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