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专业知识问答平台!
佰学网 >学习助考 > 教育问答 > 韦编三绝的故事 它的典故是什么

韦编三绝的故事 它的典故是什么

原创 2024-06-09 14:36:49 次阅读

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翻阅,导致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故称“韦编三绝”。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明确回答: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是孔子读《易经》时,因反复翻阅导致竹简皮绳断了三次。

在春秋时期,孔子晚年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书籍并非写在纸上,而是刻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保存和阅读,这些竹简需要用牛皮绳串联起来。《周易》的内容深奥难懂,孔子为了深入理解,反复研读,以至于牛皮绳多次被磨断,这便是成语“韦编三绝”的由来。

成语的起源与意义

“韦编三绝”最初指的是孔子勤读《易经》,牛皮绳因频繁翻阅而多次断裂。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勤奋读书,刻苦学习。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与竹简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简为载体,每片竹简上刻有文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完整的书籍需要将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编连起来。其中,“韦编”指的是使用熟牛皮绳编连,因其结实耐用而著称。《周易》这样的厚重书籍,自然是由众多竹简通过牛皮绳编连而成。

孔子的勤奋与追求

孔子晚年对《周易》的热爱,使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反复阅读并加以注解。据传,孔子翻阅的次数之多,以至于牛皮绳也磨断了几次,不得不更换新的继续使用。这体现了孔子勤奋用功的学习态度。孔子曾言:“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的现代应用

“韦编三绝”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以下是一些现代语境中使用“韦编三绝”的例子:

  • 哥哥读书总是习惯反覆研读,简直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
  • 十几年来,他潜心道家研究,韦编三绝,终于成为这一领域的大师。
  • 要想把这本书吃透,没点儿孔夫子韦编三绝的精神还不行!
  • 刘老先生读书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所以他对每一本书的内容都瞭若指掌。
  • 我们要效法孔子那种韦编三绝的好学精神,不应虚应故事,不求甚解。
  •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借光的美谈千古传颂。
  • 我们读书如果能做到韦编三绝,就一定会取得很大进步。

通过这些例句,我们可以看到“韦编三绝”不仅是对孔子勤奋学习精神的赞美,也是对后人勤奋治学的激励。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