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弟”在广东话中是指干弟弟,即通过结拜或其他非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兄弟关系。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两个人之间深厚的友情,类似于北方话中的“拜把子”。
“契弟”在广东话中指的是“干弟弟”,这一称谓源自于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广东以及邻近的福建地区,这种关系曾经非常普遍。具体来说,当一个男孩大约16岁时,他可能会通过一定的仪式认一位年长的未婚男子为“契兄”。一旦建立了这种关系,两人便会像夫妻一样共同生活,直到年长的男子结婚为止。
这种“契兄弟”或“契儿”的风俗,与当时太监的出身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许多贫困家庭为了生计,会将自己的孩子阉割后卖入宫中,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太监的势力逐渐增强,一些贫穷子弟甚至自愿入宫为太监,希望能够借此改变命运。除了一些基于情感的结合之外,更多的“契兄弟”关系是贫困家庭为了生计,将自己的孩子送入他人家中,以此收取“聘礼”。
作为“契弟”的一方,其日后的生活费用以及娶妻等开销通常都由“契兄”承担。在广东,这种风俗与福建的“契兄弟”“契儿”有着相似之处。然而,随着上世纪初太监制度的废除,这种“契兄弟”制度也逐渐消失。尽管如此,在广东的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仍然可以见到类似的制度。这表明,福建地区“契兄弟”“契儿”风俗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生活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