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专业知识问答平台!
佰学网 >学习助考 > 教育问答 >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古诗词赏析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古诗词赏析

原创 2025-02-24 22:00:36 次阅读

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主要因为它在艺术成就和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精湛的技巧和深远的意境著称。它不仅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还通过高超的对仗和韵律,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悲壮美。《登高》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成为七律诗中的典范。

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原因在于其格律的严谨、笔力的雄健以及意境的悠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也深刻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格律严谨,无与伦比

《登高》的格律严谨至极,体现了律诗的核心特征。诗中每一句、每一字都遵循着严格的律诗规则。全诗的对仗工整,首尾两联虽不严格对仗,却也巧妙地运用了对偶。首联以自然景象为对,风天与渚沙,猿啸与鸟飞,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句中对更是精妙,如风对天,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雕琢,却显得自然流畅。

笔力雄健,出神入化

《登高》的前四句以写景为主,开篇便以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精美的自然画卷。颔联简洁而深邃,短短十四字便流露出沉郁苍茫和空旷寂寥之感,展现了杜甫笔力的雄健。后四句转为抒情,从万里悲秋到百年多病,从艰难苦恨到潦倒新停,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流寓他乡的悲哀。

意境悠远,令人沉醉

诗中的中间两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与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相互呼应,从景到情,从空间到时间,提升了全诗的意境。潇潇下与滚滚来的描绘,使秋的悲凉与江的汹涌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登高》古诗赏析

《登高》的对仗手法丰富多样,日本《文镜秘府论》归纳出我国到唐朝时就有二十九种对,而本诗就包含了其中的十六种。首联通过长江三峡口的风急、猿啸等特色,以及仰望天高、俯瞰渚冷清沙白鸟飞回巢的现景,明写、暗示都是秋季。颔联前句写山林,后句写江水,写山林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叶因风急而萧萧飞下,无边写出山林之广阔,再次暗示秋季;不尽写出长江之长,滚滚写出水大流急。

颈联前句应为万里作客常悲秋,律诗字序灵活自由,为了平仄、对仗合规,变化无常,这也容易引发歧义,每人都可再组织不同字序进行解读。这句既点出秋,还接应前面的哀字,点出全诗主题——悲。下句登台点出诗题——登高,还写出悲的因素有百年多病、孤独登台。

尾联继续写悲的因素——艰难、苦、恨、潦倒,再加上最新的悲哀细节,两鬓越发苍苍,还暂停端杯喝浊酒了。结句归于细碎小事,以小见大,老酒鬼因潦倒后喝不起最简易、最低级的浊酒,只好停杯戒酒,没有比这更悲惨的事情了。

《登高》的总框架特色,一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情。二是头尾两联细小,中间两联宏大。特别是尾联,仅写繁霜鬓和停酒杯两件个人琐事,让有些人觉得太蛇尾了。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