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专业知识问答平台!
佰学网 >学习助考 > 教育问答 > 学而不厌的主人公是谁 有什么典故

学而不厌的主人公是谁 有什么典故

原创 2025-04-12 19:40:20 次阅读

学而不厌的主人公是孔子。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雍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态度,即默默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这反映了孔子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教育的热爱。

孔子:学而不厌的典范

“学而不厌”这一成语的主人公是孔子,其典故源自《论语》。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询问孔子是否可称为圣人,孔子谦虚地回答自己并非圣人,只是学习不感到厌倦,教导他人也不感到疲倦。子贡则认为,学习不厌是智慧的表现,教导不倦是仁爱的体现,孔子兼具智慧与仁爱,因此堪称圣人。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主要记录在《论语》及《五经》中。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的孔林。

学而不厌的典故

孔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但他通过自学追求知识。从15岁起,孔子发愤图强,勤奋读书。在学习过程中,他不耻下问,向各种人请教,包括官员、学者和普通百姓,以及不同年龄层的人。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对知识的渴望极为强烈,他总是追求深入理解,因此被人称为“每事问”。例如,他曾向音乐家师襄子学习弹琴,一首曲子练习了十多天仍不停止,师襄子多次催促他学习新曲,孔子却坚持要完全理解曲子的技法和意境。最终,师襄子认为孔子已经弹得很好,可以学习新曲子了,但孔子仍表示要进一步了解作曲家的为人。

晚年,孔子回到家乡,忙于编书和讲学,但他依然坚持学习。他曾得到一部《周易》,这部书深奥难懂,许多人不敢研究。孔子决心要彻底理解这部书,他反复阅读,直至竹简的牛皮带子多次磨断。最终,孔子不仅读懂了《周易》,还向他人详细介绍了书中的内容。成语“韦编三绝”便源于这个故事,象征着孔子对学习的执着和不懈追求。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