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称为“东坡居士”。这个称号来源于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被贬期间,自号“东坡”,并在此地开垦东坡田地,与当地百姓共同劳作,因此得名。同时,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我们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不禁会想起宋代文学巨匠苏轼。他的文学成就卓越,被后人赋予了众多别称,每个称号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秃鬓翁
这个称号源自苏轼在儋州的形象。他在那里的容貌打扮,以及与他相关的其他称呼如白发兄、髯苏等,都描绘了他晚年的形象。黄庭坚在《病起荆江即事》中想象苏轼鬓发俱白,因此称他为秃鬓翁。苏辙在《次韵子瞻寄贺生日》中则以白发兄称呼他,展现了兄弟间的深厚情感。
戒和尚/妙喜老人
这两个别称与佛教有关。苏轼除了众所周知的东坡居士外,还有戒和尚和妙喜老人的称呼。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提到,苏轼被贬英州时,佛印寄书给他,苏轼未回信,而是大书“戒和尚又错脱也”,显示了他与佛教的深厚渊源。妙喜老人则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苏轼在《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中提到净名毗耶和妙喜恒沙,展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热爱。
苏文忠
这个称号来自宋高宗。苏轼在南宋孝宗时期得以平反,恢复名誉,并被赠予太师称号,谥号文忠。《宋史》记载,高宗即位后,赠苏轼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并称赞苏轼的文章为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因此后人称他为苏文忠、苏文忠公。
苏东坡
这个别称与东坡肉有关。苏轼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在杭州任职时,因疏濬西湖、筑苏堤而受到百姓的感激。过年时,百姓抬猪担酒来拜年,苏轼便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制后分送给大家,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记载,苏轼与客人讨论食物时,展示了一幅纸,上面写着他的美食体验,足以见得他对美食的热爱。
铁冠道人/海上道人
这两个称号与道教有关。苏轼自幼受道教启蒙教育,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放鹤亭记》中对道人张天骥的赞赏,以及《后赤壁赋》中以道人入梦结尾,都显示了他对道教的钟爱。洪迈在《夷坚志》中提到,苏轼在海上自称铁冠道人,而周必大在《省斋文稿》中提到海上道人,这两个称号都与他的道教信仰有关。
苏仙
这个称号以及其他如谪仙人、坡仙等,都是其他文学家对苏轼的称赞。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称赞苏轼的文章风格高迈,如同谪仙人。朱熹和元好问也在他们的诗作中对苏轼表示了敬意。
苏轼称呼汇总
苏轼的别称之多之复杂,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据袁庭栋先生《古人称谓》一书中的搜集,苏轼的称呼多达几十个,包括苏轼、苏子瞻、苏子平、苏和仲等。孔凡礼先生在《苏轼年谱》中列出了苏轼外号18种,并进行了简明考辨。这些称号不仅反映了苏轼的多面性,也展现了他在文学、美食、佛教和道教等方面的深厚影响。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