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专业知识问答平台!
佰学网 >学习助考 > 教育问答 > 驿路梨花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驿路梨花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原创 2024-09-27 13:50:29 次阅读

驿路梨花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彭荆风在1962年深入云南边疆地区体验生活时,被当地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建设边疆的精神所感动,创作了这篇小说。小说通过描绘边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展现了民族团结和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驿路梨花》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先生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的《光明日报》。这篇小说不仅是彭先生在经历了文革期间的艰难岁月后重返文坛的首部作品,也是他对于人性美好一面的深情呼唤。彭荆风先生自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他的生活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在文革期间,他不幸入狱长达七年之久。《驿路梨花》的创作,正是在他出狱后不久的1977年秋天。当时,党中央提倡学习雷锋精神,这激发了彭先生对边疆那些朴实无华的人民和他们的故事的回忆。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彭先生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纯朴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过去苦难的反思,以及对人性中善良与美好的赞美。

小说结构与内容

《驿路梨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将故事分为五个部分:1. 第一部分(1-8自然段),描述“我”和老余在旅途中发现一间小屋的情景。2.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我”和老余在小屋中饱餐一顿后,对小屋的主人产生了好奇。3.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讲述了“我们”与一位老猎人之间的误会。4.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我们”偶遇一位妹妹,并与她交流。5.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作为故事的结尾,点明了主题,并对人物进行了总结。

作者介绍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汉族,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担任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是中国文学创作一级的作家,1956年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并在同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彭荆风先生的《驿路梨花》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反映。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美好一面的坚持和赞美。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