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曲调高雅,能与之相和的人很少。它比喻言论或作品高深,能理解的人不多。这个成语强调了高雅艺术或深奥思想的普及性有限,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或理解。
“曲高和寡”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现象:当曲调变得高深时,能够跟随歌唱的人自然减少。它起源于古代,最初用来形容音乐的高深使得知音难觅,后来逐渐演变成比喻那些不通俗、难以被大众理解的言论或作品。这个成语的拼音是qǔ gāo hè gu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对楚王问》中,其中提到:“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曲调越高,能与之共鸣的人越少的道理。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宋玉的才子,他以其卓越的文才和雄辩的口才受到楚王的赏识。然而,这种赏识也引起了其他同僚的嫉妒和怨恨,他们开始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
随着诋毁的声音越来越多,楚王也开始感到不耐烦。他召见宋玉,询问为何会招致如此多的非议。宋玉以其雄辩的才能为自己辩护。楚王表示,如果宋玉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他愿意相信那些非议都是虚假的;否则,即使宋玉辩解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面对楚王的质疑,宋玉用一个故事来回应。他讲述了一个外地人在都城闹市唱歌的情景。起初,这位外地人唱的是楚国民间通俗的歌曲“下里巴人”,由于曲调简单易懂,吸引了数千人跟随歌唱。随后,他唱起了稍微高雅的“阳阿”,跟随的人减少到数百。当他唱起更为高雅的“阳春白雪”时,难度增加,跟随的人只剩下几十个。当他将五音特色调和发挥到极致时,几乎没有人能跟上。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歌曲越高雅,能跟随的人就越少,从而巧妙地回应了楚王的质疑,也阐释了“曲高和寡”的深刻含义。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