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意思是一天之内游遍长安城,欣赏遍所有的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美景的赞美和对游子生活的向往。这句诗的全诗解释如下:- 游子吟:游子,指离家在外的人。吟,吟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人以慈母缝衣的情景,表达游子在外的艰辛。-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补衣物,担心游子迟迟不能归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指游子的孝心。三春晖,指母亲的养育之恩。诗人以寸草难以报答三春晖,表达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总结:"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通过游子的视角,表达了对长安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它描绘了诗人在春风得意之时,骑马疾驰于长安城,一天之内便将长安的繁花尽收眼底的景象。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长安花的欣赏,更蕴含了对成功和自由的向往。
孟郊的《登科后》全文如下: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历经挫折后,终于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
译文将诗人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过去的困顿与不安不再值得一提,今朝金榜题名,心中的郁闷一扫而空,诗人渴望拥抱大自然。在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马蹄轻快,诗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欣赏完了长安的繁花。
《登科后》是孟郊在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当时他四十六岁,此前两次落第,这次高中,仿佛从苦海中解脱,登上了欢乐的顶峰。诗中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诗人今朝的得意与畅快。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曾两次尝试进士考试未果,直到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无法实现抱负,他选择放迹林泉间,赋诗徘徊。孟郊的诗作多描写世态炎凉和民间苦难,因此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现存诗作500多首,以短篇五古为主。
本文由黎老师提供,旨在深入解读孟郊的《登科后》,带领读者领略唐代诗人的风采及其诗作的深刻内涵。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