龇牙咧嘴形容人因痛苦、愤怒或恐惧而露出牙齿,面部扭曲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绘人在极度不适或情绪激动时的表情。
“龇牙咧嘴”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汉语成语,拼音读作zī yá liě zuǐ。这个成语通过描述一个人露出牙齿、张开嘴巴的动作,来传达其凶狠或不悦的面部表情,或者是形容某人因痛苦或不适而做出的扭曲表情。它常用来描绘那些令人不悦或难以忍受的怪模样。
成语的来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峻青的作品《秋色赋·故乡杂忆》中,用以形容那些在血腥日子里变得凶残的狗,它们见了生人就会露出牙齿,张大嘴巴。
成语的运用示例:
在方之的《内奸》中,描述了日本侵略者在叽哩咕噜一阵后,因为两个青年无法回答他们的问题,便残忍地将他们枪杀,这里的“呲牙咧嘴”形象地描绘了侵略者的凶狠面目。
吴运铎在《把一切献给党·反扫荡》中提到,佛像在轰炸中被炸得东倒西歪,用“呲牙咧嘴”来形容佛像受损后的怪异模样。
王传盛和徐光在《少年铁血队》中描述了一个特务在寒冷的木屋内,因为寒冷而做出“呲牙咧嘴”的表情,形象地传达了特务的不适和痛苦。
在《三侠五义》第五回中,张老因为被打了十板,痛苦地“呲牙咧嘴”,一拐一拐地离开衙门,这个成语在这里用来描绘张老因受刑而痛苦不堪的样子。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龇牙咧嘴”这个成语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它不仅能够描绘人物的凶狠或痛苦表情,还能够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和形象。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