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有:1. 温故知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获得新的理解。2. 见贤思齐:看到贤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使自己也变得贤能。3.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三个人中,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4. 择善固执:选择好的,坚持到底。5. 学而不厌:学习永不厌倦。6. 诲人不倦:教导别人永不疲倦。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9.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复习。10. 不亦乐乎:非常快乐。11. 逝者如斯夫:时间就像这样流逝。12.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
温故知新:语出《论语十二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指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
一息尚存:出自《论语十二章》:“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意味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志向和努力。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源自《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描述了孔子对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总结,其中“三十而立”指三十岁时已经能够独立,有了自己的立场;“不惑之年”指四十岁时对事物有了明确的判断,不再迷惑;“随心所欲”则是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地行事,但不会违反规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十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达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朋友来访的喜悦。
不耻下问:来自《论语十二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味着不以向地位或学问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是文化修养的体现。
巧言令色:出自《论语十二章》:“巧言令色,鲜矣仁!”指的是用花言巧语和伪善的外表来讨好他人,这样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
言而有信:来自《论语十二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说话要守信用,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
众星拱月:出自《论语十二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比喻众多的人或事物围绕着一个中心,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
一言以蔽之:来自《论语十二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或总结事物。
见义勇为:出自《论语十二章》:“见义不为,无勇也。”鼓励人们在看到正义的事情时,要勇敢地去做。
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论语十二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达了对某些行为的极度不满和无法容忍。
既往不咎:出自《论语十二章》:“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味着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责任。
尽善尽美:来自《论语十二章》:“尽美矣,又尽善也。”形容事物完美无缺,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朽木不可雕:出自《论语十二章》:“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比喻已经腐败或无用的人或事物,无法再被改造或利用。
三思而行:来自《论语十二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深思熟虑。
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十二章》:“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形容某人的愚蠢程度到了极点,别人无法达到。
《论语》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的“圣经”,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和主张在《论语》©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