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专业知识问答平台!
佰学网 >学习助考 > 教育问答 >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原创 2024-08-19 07:49:16 次阅读

退避三舍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屠岸贾因不满晋文公的统治,联合其他大夫发动叛乱。晋文公被迫逃亡,途中遇到楚国使者,请求楚国援助。楚国答应帮助,但要求晋文公退避三舍(即后退三十里),以示诚意。晋文公答应了楚国的要求,最终在楚国的帮助下平定了叛乱。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时需要暂时退让,以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源远流长,其典故可追溯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意指在面对冲突或竞争时主动退让,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古代人的聪明与睿智,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晋楚之争与重耳的智慧

公元前637年,晋国流亡公子重耳抵达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款待。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半开玩笑地询问重耳将来如何报答自己。重耳机智回答,若将来晋楚交战,他将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以此作为对楚成王恩情的回报。这一承诺,不仅显示了重耳的诚意,更是一种策略上的让步。

楚成王的宽容与重耳的机遇

楚成王对重耳的回答未置可否,但楚国的令尹成得臣却认为重耳言辞无礼,建议处以极刑。楚成王却以宽容的心态,认为重耳在外流浪多年,仍能得到贤臣的追随,是天命所归,不可加害。后来,秦国派使者邀请重耳回国,楚成王也认为秦晋接壤,秦君贤明,是重耳归国的更佳选择。

晋文公的承诺与城濮之战

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三年后,晋楚两国因争夺宋国的加盟而发生冲突。晋文公遵守了对楚成王的承诺,在两军对峙时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这一举动,虽然在军事上看似不利,实则稳定了军心,展现了晋文公的信守承诺。最终,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大败楚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退避三舍的现代启示

“退避三舍”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冲突和挑战时,有时主动退让并非示弱,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一策略同样适用,它鼓励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寻找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非盲目硬碰硬。

原文与译文的对照

以下是《左传》中关于“退避三舍”的原文与译文对照,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典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原文] 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楚国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