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河不死心(有时亦作“不到黄河心不死”)是人们常用的一句俗语,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中即有句云:“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来源:
一、“不到黄河心不死”一语也是由其他俗语讹变而来。关于这一俗语的本源,最常见的解释是“不到乌江心不死”(有时亦作“不到乌江不肯休”),而“不到乌江心不死”一语则典出项羽自刎于乌江事。
二、乌江,今名乌江浦,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据《史记·项羽本纪》载:秦末年间,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推翻了秦王朝之后,又进行了长达5年的楚汉争战。公元前204年,垓下一战,楚军大败,项羽所带的江东八千子弟无一生还。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项羽被逼至乌江之畔,而这时乌江亭长早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条渡船,并对他说:“江东虽小,也还有几千里土地、几十万民众,足以称王。请大王赶快渡江吧!”可没想到项羽人未死心已死,没有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而是拔剑自刎于乌江之畔。“不到乌江心不死”一语即由此而来。至少在明代,这一俗语字面上还未讹变。如明代《拍案惊奇》卷十五中即有句云:“恁地说来,也还有些志气,我道你‘不到乌江不死心’,今已到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明代以后,大约由于黄河的知名度远比乌江高的缘故,这一俗语才逐渐衍变为“不到黄河不死心”。
三、另有人认为,“不到黄河心不死”其实是由“不得横祸心不死”一语谐音讹变而来的。如晚清小说《扫迷帚》第五回中写到昆山通人汪梧凰在辨析苏州谚语“弗到黄河心弗死,到了黄河死不及”时说:其中之“黄河”乃“横祸”之误,言人不犯横祸,则不肯死心塌地,及犯了事,则身为囚犯,欲死不及,此语乃劝人及早改过之意。也就是说,“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一俗语中的“黄河”并非真指黄河,而是“横祸”之”谐音,人们后来之所以要“不得横祸心不死”变成“不到黄河心不死”,是为了将这一意思表达得更为直接、形象,并避开贬义。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