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的背景是北宋时期,作者欧阳修。这篇文章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所作,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的醉翁亭风光,并表达了他与民同乐、超然物外的情怀。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被贬为滁州太守期间所作的散文。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透露出他在政治失意后,将内心的抑郁和苦闷寄托于与民同乐的生活态度。文章以“乐”为核心,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既表现了一位封建地方官员与民同乐的情怀,也隐含了难以言说的苦衷。
《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创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当时正担任滁州太守。他此前曾任多个官职,包括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反对保守派吕夷简、夏竦等人而被贬至滁州。
在滁州,欧阳修推行宽简政治,促进生产发展,使得当地人民生活安定,物产丰富。然而,面对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的局面,欧阳修深感忧虑和痛苦,这些复杂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醉翁亭记》中。
《醉翁亭记》的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词人和诗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的赏析
《醉翁亭记》以其清丽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著称。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亭子,第二部分则着重描绘作者与滁州人民的游乐。全文贯穿着“乐”的主题,通过对滁州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乐民之乐”的胸怀,同时也流露出士大夫的悠闲自适情调,间接反映了欧阳修治理滁州的政绩。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