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所作。这首诗作于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后,东临碣石观海时。曹操通过描绘沧海的壮丽景象,抒发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曹操的《观沧海》是在北征乌桓凯旋途中,途径碣石山时所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曹操的政治军事活动密切相关。乌桓是东汉末年东北方的一个强大民族,对中原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掳走汉民十余万户,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同年,袁绍的子嗣袁尚和袁熙与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勾结,不断侵扰边境,迫使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在田畴的引导和智谋下,曹操最终取得了对乌桓的决定性胜利。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曹操的军事地位,也为他的政权稳定和北方统一奠定了基础。《观沧海》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记录了曹操的军事成就,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观沧海》全文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别名吉利,小字阿瞒,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任东汉丞相,后被封为魏王,为曹魏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去世后被谥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了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则降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