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意味着主动退让,避免冲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它源自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礼节,指军队主动后撤三十里(一舍),以示尊重和避免无谓的战斗。在现代,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争执或竞争中主动让步,保持谦逊和礼貌的态度。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原指古代行军时每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以避免冲突。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面对可能的争执或冲突时,主动退让和回避,以减少矛盾。在句子中,它通常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晋献公误信谗言,导致太子申生被杀,其弟重耳被迫逃离晋国,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重耳历经波折,最终到达楚国。楚成王看重耳有大志,以国君之礼相待,视他为尊贵的客人。
在一次宴会上,楚王与重耳饮酒畅谈,气氛融洽。楚王突然问重耳,若他日能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将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说,楚国已经拥有无数美女、珍宝和特产,晋国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楚王坚持要重耳有所表示,重耳于是承诺,若真的能回国执政,他将与楚国保持友好关系。若两国不幸发生战争,他将命令晋军先退避三舍,若楚国仍不原谅,再进行交战。
四年后,重耳果然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在他的领导下,晋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33年,晋楚两国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误以为晋军害怕,便轻率追击。晋军利用楚军的骄傲和轻敌,集中兵力,最终大败楚军,赢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晋文公的智慧和诚信,也体现了“退避三舍”这一策略的深远影响。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冲突时,适当的退让有时能够转化为战略上的优势。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