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们无法真正看清庐山的全貌,因为他们就身处在庐山之中。这句话强调了当局者迷的道理,即人们往往难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或事物。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七言绝句,它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更通过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认识事物真相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当时苏轼从黄州贬所改迁汝州,途中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被庐山的美景所触动,写下了这首诗。
庐山的山岭从不同角度看去形态各异,山峰耸立,远近高低各有不同的景致。我之所以无法辨认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诗作。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庐山不同视角的描述,展现了庐山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观。而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的深刻感悟:只有跳出庐山,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游山,也适用于观察世上的万事万物。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存在片面性;要全面认识事物,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指出了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感性与理性交织,使诗的形象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后两句因其哲理性而被广泛引用。
苏轼的诗风以深入浅出著称,他追求用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清新、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闪烁着哲理之光。这首诗正是苏轼新诗风的代表,其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题西林壁》不仅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也是诗人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深刻并符合客观规律,使得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更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诗显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令人百读不厌。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苏轼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包括《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我们:xiehuiyue@offercoming.com。